RFID为什么识别距离长

这个问题问得很笼统,它的识别距离是和频率、天线、读写器相关的,在rfid中,电子标签的读取距离由其组成的材料的性能,天线,工作功率,工作方式,工作环境等因素决定的1
按频率可以分为低频125K、高频13.56M、超高频900M和微波2.4G  5.8G;低频的一般距离比较的近,但是它的穿透性强,高频的可以达到1.5米左右超高频的一般是4到6米,上面列的均为无源的微波的有源产品可以达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参考资料: www.rfidworld.com.cn  另外rfid的工作原理电感耦合2
应用的是变压器模型,通过空间高频交变磁场实现耦合,依据的是电磁感应定律,如图1所示3
 电磁反向散射耦合4
应用的是雷达原理模型,发射出去的电磁波,碰到目标后反射,同时携带回目标信息,依据的是电磁波的空间传播规律,如图2所示5
通过电感耦合方式一般适合于中、低频工作的近距离射频识别系统6
典型的工作频率有: 125kHz、225kHz和13.56MHz7
识别作用距离小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10一20cm8
 电磁反向散射耦合方式一般适合于高频、微波工作的远距离射频识别系统9
典型的工作频率有:433MHz,915MHz,2.45GHz,5.5GHz10
识别作用距离大于lm,典型作用距离为3~10m11

RFID的设别距离是多少啊? 还有它是识别范围是圆形的还是扇形的?

呵呵,你这个问题问的不是很具体,rfid有很多中设备,识别距离从几厘米到上百米的距离都有,如果在rfid的天线发射平面图来看是可以分成圆形和扇形的,这两种形状都有,但是不知道你具体问的是那一种

RFID的应该范围

RFID技术首先是在低频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12
该频率主要是通过电感耦合的方式进行工作, 也就是在读写器线圈和感应器线圈间存在着变压器耦合作用13
通过读写器交变场的作用在感应器天线中感应的电压被整流,可作供电电源供标签使用14
磁场区域能够很好的被定义,但是场强下降得太快15
所以读写距离受到影响16
低频RFID的特性有: 工作在低频的感应器的一般工作频率从120KHz到134KHz17
该频段的波长大约为2500m. 除了金属材料影响外,一般低频能够穿过任意材料的物品而不降低它的读取距离18
因此传输特性较好19
工作在低频的读写器在全球没有任何特殊的无线电许可限制20
低频产品有不同的封装形式21
好的封装形式虽然价格昂贵,但是具有10年以上的使用寿命或者能够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中22
虽然该频率的磁场区域下降很快,但是能够产生相对均匀的读写区域23
相对于其他频段的RFID产品,该频段数据传输速率比较慢24
低频感应器的价格相对与其他频段来说要贵25
基于以上特点,LF RFID的主要应用领域是: 畜牧业的管理和动物标识系统 汽车防盗和无钥匙开门系统的应用 马拉松赛跑系统的应用 自动停车场收费和车辆管理系统 自动加油系统的应用 酒店门锁系统的应用 门禁和安全管理系统 主要符合的国际标准有: ISO 11784 RFID畜牧业的应用-编码结构 ISO 11785 RFID畜牧业的应用-技术理论 ISO 14223-1 RFID畜牧业的应用-空中接口 ISO 14223-2 RFID畜牧业的应用-协议定义 ISO 18000-2 定义低频的物理层、防冲撞和通讯协议 DIN 30745 主要是欧洲对垃圾管理应用定义的标准 高频(工作频率为13.56MHz) 在该频率工作的感应器不再需要线圈进行绕制,可以通过腐蚀印刷的方式制作天线26
感应器一般通过负载调制的方式 的方式进行工作3000字小论文格式
也就是通过感应器上的负载电阻的接通和断开促使读写器天线上的电压发生变化,实现用远距离感应器对天线电压进行振幅调制28
如果人们通过数据控制负载电压的接通和断开,那么这些数据就能够从感应器传输到读写器29
高频RFID的主要特性: 工作频率为13.56MHz,该频率的波长大概为22m30
除了金属材料外,该频率的波长可以穿过大多数的材料,但是往往会降低读取距离31
感应器需要离开金属一段距离32
该频段在全球都得到认可并没有特殊的许可限制33
感应器一般以电子标签的形式存在,方便使用34
虽然该频率的磁场区域下降很快,但是能够产生相对均匀的读写区域35
该系统具有防冲撞特性,可以同时读取多个电子标签36
可以把某些数据信息写入标签中37
数据传输速率比低频要快,价格不是很贵38
基于以上特性,高频主要应用有: 1. 图书管理系统的应用 2. 瓦斯钢瓶的管理应用 3. 服装生产线和物流系统的管理和应用 4. 三表预收费系统 5. 酒店门锁的管理和应用 6. 大型会议人员通道系统 7. 固定资产的管理系统 8. 医药物流系统的管理和应用 9. 智能货架的管理 符合的国际标准: ISO/IEC 14443 近耦合IC卡,最大的读取距离为10cm. ISO/IEC 15693 疏耦合IC卡,最大的读取距离为1m. ISO/IEC 18000-3 该标准定义了13.56MHz系统的物理层,防冲撞算法和通讯协议39
13.56MHz ISM Band Class 1 定义13.56MHz符合EPC的接口定义40
甚高频(工作频率为860MHz到960MHz之间) 甚高频系统通过电场来传输能量41
电场的能量下降的不是很快,但是读取的区域不是很好进行定义42
该频段读取距离比较远,无源可达10m左右43
主要是通过电容耦合的方式进行实现44
因此该频段的RFID具有以下特性: 在该频段,全球的定义不是很相同-欧洲和部分亚洲定义的频率为868MHz,北美定义的频段为902到905MHz之间,在日本建议的频段为950到956之间45
该频段的波长大概为30cm左右46
目前国内的频段没有明确的划分,相关国家标准还未出台47
其中还包括对发射功率和其他相关指标,数据和传输接口等的定义48
甚高频频段的电波不能通过许多材料,特别是水,灰尘,雾等悬浮颗粒物资49
相对于高频的电子标签来说,该频段的电子标签不需要和金属分开来50
电子标签的天线一般是长条和标签状51
天线有线性和圆极化两种设计,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52
5. 该频段有好的读取距离,但是对读取区域很难进行定义53
需要对天线布置进行配合54
6. 有很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在很短的时间可以读取大量的电子标签55
基于以上特性,本频段的主要应用有: 供应链上的管理和应用 生产线自动化的管理和应用 航空包裹的管理和应用 集装箱的管理和应用 铁路包裹的管理和应用 后勤管理系统的应用 符合的国际标准: a) ISO/IEC 18000-6 定义了甚高频的物理层和通讯协议;空气接口定义了Type A和Type B两部分;支持可读和可写操作56
b) EPCglobal 定义了电子物品编码的结构和甚高频的空气接口以及通讯的协议57
例如:Class 0, Class 1, UHF Gen258
c) Ubiquitous ID 日本的组织,定义了UID编码结构和通信管理协议59

最后修改日期: 2021年11月3日

作者

留言

撰写回覆或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