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原理与技术期末考试题库

内容来自用户:陈墨_vvvvv5
RFID原理与技术期末考试题库一、填空题1.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得到的方程中,ΔZ表示什么含义:因为方程中的量都是分布量,所以需要乘上长度ΔZ。
2.一般传输线方程的通解是,阻抗:在具有电阻、电感和电容的电路里,对电路中的电流所起的阻碍作用叫做阻抗。
导纳:用来描述交流电通过电路或系统时的困难程度。
电压定律:(1)电流定律:(2)(1)式两端对Z求导,并利用(2)得:同理,(2)式两边对Z求导,并利用(1)得:解(3)、(4)得1.串联正弦交流电路发生谐振的条件是(UL = UC,即XL = XC),谐振时的谐振频率品质因数Q=(XL/R),串联谐振又称为(电压谐振)。
2.在发生串联谐振时,电路中的感抗与容抗(相等),此时电路中的阻抗最(小),电流最(大),总阻抗Z=(R)。
3.在一RLC串联正弦交流电中,用电压表测得电阻、电感、电容上电压均为10V,用电流表测得电流为10A,此电路中R=(1欧),P=(100w),Q=(0var),S=(100VA)。
4.谐振发生时,电路中的角频率w0 =(1/,f0 =(1/2)。
1.半波振子天线的长度为(A)A、λ/4B、3λ/4 C、λ/2 D、λ2.在弯折线偶极子天线中,当天线弯折次数n增多、弯折高度h增加或者弯折角а增大后,天线的谐振频率( C )A、不变 B、增大6.2、贮存数据不多,主要依靠计算机中的关联数据库:A、它遵循的通信协议是ISO18000-3主要负责将读写器中的

RFID应用技术期末考试卷

内容来自用户:fcj870601
2013至2014学年第一学期课程《RFID技术应用》期末考试试题题 目|一|二|三|四|总分|得 分|阅卷人|1.RFID系统按照工作频率分类,可以分为、、、四类。
2.常见的密码算法体制有和两种。
3.在奇校验法中,无论信息位多少,监督位只有1位,它使码组中“1”的数目为。
4.RFID系统中有两种类型的通信碰撞存在,一种是,另一种是。
5.最常用的差错控制方法有、、。
6.RFID系统中的数据传输也分为两种方式:阅读器向电子标签的数据传输,称为;电子标签向阅读器的数据传输,称为。
7.高频RFID系统的典型工作频率是。
8.典型的读写器终端一般由、、三部分构成。
9.设信息位的个数为k,监督位的个数为r,码长为n=k+r,则汉明不等式为:。
10.在发送端需要在信息码元序列中增加一些差错控制码元,它们称为。
1.()是电子标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负责存储标签内部信息,还负责对标签接收到的信号以及发送出去的信号做一些必要的处理。
A、天线B、电子标签芯片C、射频接口D、读写模块2.读写器中负责将读写器中的电流信号转换成射频载波信号并发送给电子标签,或者接收标签发送过来的射频载波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流信号的设备是()。
A、射频模块B、天线C、读写模块10.

RFID原理及应用复习(附答案)

内容来自用户:userchj
RFID原理及应用复习1.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无线射频识别。
(yes)2.物联网的感知层主要包括:二维码标签、读写器、RFD标签、摄像头、GPS传感器、M-M终端。
(no)3.13.56MHZ,125kHz,433MHz都是RFID系统典型的工作频率(yes)4.在物联网节点之间做通信的时候,通信频率越高,意味着传输距离越远。
(no)5.物联网标准体系可以根据物联网技术体系的框架进行划分,即分为感知延伸层标准、网络层标准、应用层标准和共性支撑标准。
(yes)6.在物联网中,系统可以自动的、实时的对物体进行识别、追踪和监控,但不可以触发相应的事件。
(no)7.物联网共性支撑技术是不属于网络某个特定的层面,而是与网络的每层都有关系,主要包括:网络架构、标识解析、网络管理、安全、QoS等。
(yes)8.物联网中间件平台:用于支撑泛在应用的其他平台,例如封装和抽象网络和业务能力,向应用提供统一开放的接口等。
(yes)9.RFID拥有耐环境性,穿透性,形状容易小型化和多样化等特性(yes)10.物联网信息开放平台:将各种信息和数据进行统一汇聚、整合、分类和交换,并在安全范围内开放给各种应用服务。
(yes)1.物联网的基本架构不包括(CD)。
A、感知层B、传输层C、数据层D、会话层AAPSK:D功率为2339AAA7(1有源在纯•辐射远场区•三、差错控制方式常用的奇偶检验法为(

最后修改日期: 2021年11月3日

作者

留言

撰写回覆或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