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读写器的工作原理

RFID的工作原理是:标签进入磁场后,如果接收到阅读器发出的特殊射频信号,就能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即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
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即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阅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RFID的应用非常广泛,目前典型应用有会员卡、公交卡、动物管理、食品药品防伪溯源、停车场及高速收费、门禁考勤、电力设备资产巡检、生产线自动化、物料管理等。
扩展资料:射频识别技术依据其标签的供电方式可分为三类,即无源RFID,有源RFID,与半有源RFID。
1、无源RFID。
在三类RFID产品中,无源RFID出现时间最早,最成熟,其应用也最为广泛。
在无源RFID中,电子标签通过接受射频识别阅读器传输来的微波信号,以及通过电磁感应线圈获取能量来对自身短暂供电,从而完成此次信息交换。
2、有源RFID。
有源RFID兴起的时间不长,但已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在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有源RFID通过外接电源供电,主动向射频识别阅读器发送信号。
3、半有源RFID。
无源RFID自身不供电,但有效识别距离太短。
有源RFID识别距离足够长,但需外接电源,体积较大。
而半有源RFID就是为这一矛盾而妥协的产物。
半有源RFID又叫做低频激活触发技术。
在通常情况下,半有源RFID产品处于休眠状态,仅对标签中保持数据的部分进行供电,因此耗电量较小,可维持较长时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射频识别技术 (科学技术)

一台RFID读写器可否识别几种不同频率的电子标签?

一般来说一台读写器可读写频率有:  125KHZ低频,其协议有ISO11784/11785  13.56MHZ高频,其协议有ISO14443A、ISO14443B、ISO15693等  915MHZ超高频,其协议有18000-6B/6C  因为每种频率所涉及到的读卡器天线都不一样,所以说一般来说一台读写器只能识别一种频段的标签,但是可以识别同频段的多种协议标准标签。
对一个RFID系统来说,它的频段概念是指读写器通过天线发送、接收并识读的标签信号频率范围。
从应用概念来说,射频标签的工作频率也就是射频识别系统的工作频率,直接决定系统应用的各方面特性。
在RFID系统中,系统工作就像我们平时收听调频广播一样,射频标签和读写器也要调制到相同的频率才能工作。
射频标签的工作频率不仅决定着射频识别系统工作原理(电感耦合还是电磁耦合)、识别距离,还决定着射频标签及读写器实现的难易程度和设备成本。
RFID应用占据的频段或频点在国际上有公认的划分,即位于ISM波段。
典型的工作频率有:125kHz、133kHz、13.56MHz、27.12MHz、433MHz、902MHz~928MHz、2.45GHz、5.8GHz等。
按照工作频率的不同,RFID标签可以分为低频(LF)、高频(HF)、超高频(UHF)和微波等不同种类。
不同频段的RFID工作原理不同,LF和HF频段RFID电子标签一般采用电磁耦合原理,而UHF及微波频段的RFID一般采用电磁发射原理。
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频率分布于4种波段,低频(125KHz)、高频(13.54MHz)、超高频(850MHz~910MFz)和微波(2.45GHz)。

最后修改日期: 2021年11月3日

作者

留言

撰写回覆或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